首页 >> 论文 >>

浅谈端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者:陈以良)

浅谈端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陈以良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房四宝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砚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与笔、墨、纸一样对传播文化,推动文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古有“四宝砚为首”之说。而端砚又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是其天生丽质的石品所决定的,是历史赋予的,也是大众公认的。

“中国砚都”肇庆是端砚的原产地,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被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以来,通过不断加强对端砚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加大对端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推动端砚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使端砚历经了千年之后,在今天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百鸟鸣春砚”、“星湖春晓砚”,到邓小平同志访日的国家礼品砚“周总理诗词砚”,到胡锦涛主席访日的国家礼品砚“端溪鼓砚”,再到广东省省长的“南粤花开砚”以及“奥运砚”和“亚运砚”等等,成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广东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许多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东西正在被新科技所取代。虽然端砚的实用价值正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化,但其历经一千多年积淀而焕发出的文化内涵却魅力日增,尤其随著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达到一定的境界,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的精神文明,这也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因此,在今天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端砚的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其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更会一路走高。然而,靠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开采搞大承包,卖砚挣钱拼大件,发展生产靠铺摊子,显然这是在拼资源,如此发展下去,端砚很可能会变成第二个红丝砚,这显然不是人们所希望看到的。如何做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既使端砚这一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光大,又使端砚发挥品牌效应,做大做强,不得不引起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思考。也正因为如此,实现资源配置的良性循环,保障端砚文化产业的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一、端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端砚石的不可再生性将导致资源匮乏。

端砚始于唐代,清代计楠《石隐砚淡》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因此端砚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自古就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历史上共开采过的砚坑有70多个,现今仍在开采的砚坑有10多个,端砚的砚石资源经过一千多年的开采,由于砚石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必然会导致资源的匮乏。目前,“四大名坑”的老坑砚石面临枯竭,麻子坑砚石佳石短缺,坑仔岩、宋坑砚等砚石资源储量不断减少,肇庆市政府自2000年实行封坑政策,使端砚石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自2004年肇庆成为“中国砚都”、2010年端砚成为“岭南十大文化名片”之后,在端砚的文化价值不断提升的同时,其经济价值出现跃式上升。据了解,从坑仔岩中盗采来的砚石,品质一般的每斤可以卖到10元到50元,品质好的可以卖得更高,而最名贵的老坑砚石则可以卖到上千元一斤,就连老坑以前的边角料也可以卖上高价,一些不法分子受暴利的驱使,盗采砚石的现象不时发生。

(二)端砚制作的粗放型未能体现文化的高附加值。

砚是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各钟艺术于一身的文房用具。历代文人在舞文弄墨之余,大多有对砚,尤其是名砚进行鉴赏把玩一翻的嗜好,并且常常在自己喜欢的砚台上留下铭文、款识等。这样的一方砚流传下来就同时具备了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我们今天鉴赏一方好的砚,完全可以遵循前人的研究成果,具体来说,包括砚的质(石质)、工(雕工)、铭(砚铭:包括砚台的雅名、收藏款识、记事、诗词等)、饰(砚匣的装饰和锦套)这四大要素。而目前的端砚产业只是一种粗放型生产,体现在:1、只是往往注重石质和雕工,而忽视了砚铭和砚盒装饰,只是一件产品,而不是一件完整的艺术作品,价值大打折扣;2、取材求大,粗材料粗做,浪费砚材,如许多砚石都制作成为石茶盘,特别是绿端最为突出;3、端砚制作题材单一,缺乏文化内涵,与中国四大名砚的其他砚相比,价值较为低廉;4、产业链短,带动相关产业能力未能充分挖掘开发出来。

(三)端砚制作技艺的优秀人才较为缺乏。

随着端砚逐步从实用性向艺术性、欣赏性、收藏性转移,端砚的审美价值越来越被看重,对端砚制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近年来肇庆的端砚领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目前端砚行业拥有各类职称和称号有343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制砚)大师12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1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个,但相比全市端砚界有近万人的从业人员,这样的数量还是微乎其微,况且他们的年龄基本偏大。而在肇庆350多家端砚企业、600多家作坊当中有一大批工艺制作人员,但许多制作者的文化水平和技艺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批具备综合艺术素养的、有文化底蕴的设计人才和年轻的创新型领军人才仍是一个大问题。

同时,随着端砚的声名远播,被人们不断追捧和价值的不断跃升,即使是手艺精湛的制作者,面对日益增大的消费需求群体,其创作水平也会被大数量的需求所影响,在制作过程中的注意细节可能被忽略,使得传统精湛工艺的魅力和端砚真正的文化意义有所缺失,也会导致端砚工艺品的“高附加值”未能真正体现。

 

二、端砚可持续发展要处理好两大关系

如今,肇庆市委、市政府通过不断加大力度打造端砚文化品牌,为端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实现端砚的可持续发展要着重处理好两大关系。

(一)处理好端砚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端砚石资源的有效保护办法和合理开发利用端砚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要使到延续了1300多年历史的端砚不被现代文明发展所湮没,必须做好对砚石资源的保护。而端砚文化的传承又必须依靠一个合理开采度的砚石资源作为支撑,有效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应成为在这场博弈中政府要拿准尺度,实现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处理好端砚文化的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端砚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和端砚产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端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关系。生产性保护是将文化遗产通过传统技能转化生产力,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而产业化是将文化资源通过规模化、标准化转化为新的产品和服务,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生产性保护是端砚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端砚内容产业的创意源泉,而在尊重端砚文化品牌本真性的前提下推行品牌效应带动产业化生产,解放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力,并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技艺。

 

三、端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建设“中国砚博物馆”。

砚的历史源远流长,争取在肇庆建一个综合性,高品位的砚台博物馆,叫中国砚文化博物馆,对砚的历史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梳理,打造中国砚都文化名片的实质载体。第一,搭建一个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平台,创造一个基地,就是这些爱好者、专家有一个聚集的地方,砚台有一个聚集的地方,人也有一个聚集的地方,从而产生更大的品牌效应。第二,充分发挥端砚在中华砚文化研究、传播、光大的排头兵作用,向社会大众征集民间收藏的砚台,为收藏家们提供一个展示平台,把砚文化发扬光大,世世代代把它流传下去。

(二)制定出台端砚石资源的保护性法规。

自古以来,人们都十分重视对端砚石资源的保护,清代张之洞《为开采砚以备贡品事碑》就有“地方之出产为地方之公用,此外大小衙门如有规费一概革除,各官不得私受一砚,吏胥不准需索一钱,有益于绅民,无损于地方,每年限定日期暂行开采,……”的记载。多年来,经过肇庆市政府不断扶持和培植,端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随着端砚的产业价值、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不断攀升,一方面封名坑十年后的今天,原贮藏在民间的名坑砚石资源已开发得七七八八,名坑砚石在制砚大师手上的资源已少之又少,有好题材、好构想,也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的长期封坑,市场需求又大,一此不法分子铤而走险,非法盗采现象禁而不止。因此,如何做到有序的开发与合理资源保护问题必须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一是肇庆市政府要在制定了《端砚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方案》和探明砚石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名坑砚石资源的保护和监管;通过紫云谷主题公园的开发来实现名坑的保护。另外,政府制定进入制砚企业(作坊)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采取定期开采少量名坑和限量开采其他砚坑,以举办砚石拍卖会等方式,将名坑砚石优先安排给端砚名家大师级人员来生产,对不具备一定工艺级别的企业,不提供砚石。以确保优质砚石提供到名家大师手上,所生产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从而提高端砚石的附加值。同时,将拍卖砚石的所得按比例分配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对砚石资源的保护,确保政府能投入足够的力量,加大对盗采行为的打击力度。

(三)发展端砚特色文化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

当前,国家和广东省都高度重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肇庆市也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中确立了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而端砚这种独有的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要积极谋划产业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延伸产业链,走精品之路。

一是加快建设中国砚都(肇庆)端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园,发挥砚坑、砚村、砚岛各自产业基地优势,形成集聚效应。砚坑的开发要突出以展示千年开采皇坑砚文化主题公园为主;砚村要突出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传承和以端砚为龙头的岭南“中国文房四宝”集散地;砚岛要突出以文化创意休闲度假旅游为核心的砚文化旅游产业。三极连成一个形成以中国文房四宝端砚为主体的生产、展示、销售、文化创意、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多产业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建设一批有规模、高品位、配套齐的以端砚为龙头的工艺美术品创作与交易中心。大力开发、培育端砚工艺美术品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业认证监管,规范交易行为,培育工艺美术品展示、拍卖和经纪等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集设计、加工、包装、销售、拍卖、鉴定、收藏、会展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大力推动端砚文化生态保护区、端砚特色文化村、端砚文化街区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端砚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吸纳手工技艺类、民俗类、戏剧歌舞类项目广泛参与。

二是以创建名家大师工作室为引领,大力培育端砚产业的骨干企业。对现拥有国字号、省字号以上大师骨干企业,通过规范大师工作室评选标准,加强大师工作室与高校产学研的联合,推动大师工作室申报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开展生产技术创新,为大师产品的宣传、推介提供便捷有效的信息服务,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实力,壮大企业规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充分发挥端砚名家大师的效应,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老坑、宋坑等名坑砚石资源,每年创作一批名砚精品,一部分由政府给予奖励性购买用于收藏陈列,不断增加中国砚都的内涵,一部分通过举办鉴赏拍卖会形式,扩大端砚精品影响力,最大限度提升端砚精品的附加值,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

三是推动端砚产业创新发展,走精品之路。政府设立端砚创作奖,定期组织各种大赛,鼓励推陈出新,培育发现新人;研究发展上下游产品,如精美的名砚拓片工艺品、绿端与紫端的组合,外包装的创新(如选用木盒与翡翠的结合等);端砚名师与名画家、书法家的合作,组合成新的名砚新作;积极研发端砚在小而精的装饰品、旅游纪念品、礼品、收藏品等市场的新产品,推出一批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各类端砚产品,如绿端可利用其彩色丰富多变的特点,开发生产成为饰物、玩件等小型端砚产品。

四是组织端砚精品组成资产包参与产权交易平台,使其变物流为资金流,开拓创新端砚企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产权交易平台快捷、完善的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端砚企业,不断推动端砚产业的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五是支持动漫、影视、网络文化等创意文化产业挖掘端砚文化资源,使端砚文化资源成为内容产业原创作品的丰富源泉,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内容产业的生产来保护和传承端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不断延伸端砚的产业链。

六是依托国际化文化交流平台,实施“走出去”战略。借助中国(深圳)文化产业交易览会、中国文房四宝博览会等文化交流平台,加强对端砚文化产业的招商引资,组织和推动端砚生产企加强与国内、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文化影响,促进端砚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四)培育端砚文化人才,推动端砚文化传承发展。

端砚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做大做强端砚文化产业,关键也是靠人才。因此,要着力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大师、名家,不断发展壮大端砚的文化人才队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家大师在整个端砚文化人才队伍和端砚文化产业发展中产生的作用非同寻常。组织名家沙龙,专题研究推广各种艺术流派,组织各家个人精品展、名砚大师与书画大师合作精品展、出版个人作品集等形式,提高名家大师的知名度;组织申报省、市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建立一批端砚大师艺术园区和大师工作室,鼓励端砚的名家大师收徒授艺,推动端砚制作技艺等民间文化技艺的传承;组织新人的制作技能比武,奖励新人新作;大力培养引进高级管理、经纪、创新等文化人才,鼓励和支持本地院校与端砚文化企业合作,重点培养端砚技艺专业人才,大力培育文化营销、艺术策划、文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作者系中共肇庆市委常委、肇庆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