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禅心常开悟——浅谈“佛光普照”砚的创作赏析

2019年12月27日 11:14

佛语禅心常开悟

                    ——浅谈“佛光普照的创作赏析

朱国良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是端砚的发祥地。在这片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本人深受影响,从小就与具有悠久历史的端砚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从事端砚艺术30多年来,本人广泛接触到各种不同的端砚创作题材,以手中的刻刀去表现心中的情感,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取得了一些成绩。其中“平步青云”砚,在2005年荣获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工艺美术优秀作品评选“中国工艺美术创新艺术”金奖;“龙腾星月”砚获2014年第33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金奖。近年来,本人在传统创作的基础上,尤其注重对佛教题材的挖掘和探索。结合个人的实践,现就“佛光普照”砚的创作谈一些体会,敬祈方家教正。

一、佛教艺术是砚雕创作的重要题材

佛教在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反映佛教内涵特征的佛教文化艺术,就包括了文学、美术、音乐、建筑、雕刻等,它们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主要用于表现佛教的信仰以及宗教的生活。随着佛教信仰的不断传播,佛教艺术也朝着地方化以及多样化的方向演变,以适应各国和地方的需要。这一点在砚雕艺术上多有体现。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文会。”佛学蔚为显学,佛教信仰渗透在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文化礼仪等各个方面,在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文化的艺术园地里大放异彩,渗透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砚雕艺术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新时代的砚雕艺术对佛教题材的反映更为丰富和深刻,同时又使砚雕艺术与佛教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再是简单的反复强调对神灵绝对的顶礼膜拜,宣扬神秘的佛教文化以及艺术氛围,而是着重于运用砚雕艺术独特的语言,落实到对佛教题材以及人物自身的观照与赞美。纵观多种不同形式的砚雕佛教题材作品,砚雕艺术家们所塑造的佛像或者图案,或宝相庄严,或崇尚于超脱传神而不屑于体物的逼真;佛言法语,或毕恭毕敬,或凝重敦熟,或高雅俊逸,又或者通过雕刻技艺与丰富石品的结合,创作出端砚佛教的艺术精品,其所反映的形态各异,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充满了禅意,无不体现了佛教文化“和谐”以及“普渡众生”等的丰富主题。众生平等,一切有情。与有缘人同沾法喜,共沐佛光,佛教成为了砚雕艺术的一项重要题材,并且千百年来都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以及追求着艺术上的创新和发展。后人在不断的创作实践中,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种题材发扬光大。

二、“佛光普照”砚的创作分析

“佛光普照”砚属于佛教题材的作品。对于该砚,我始终怀着一种虔诚和尊敬的态度投入到创作的全过程中,力求突出作品表现的意境以及深邃的文化内涵。该砚取材于“三大名坑”之一的端溪麻子坑,规格21.5×26×5.5cm,有天青、玫瑰紫、鱼脑冻、胭脂红等众多天然的优质石品,砚材十分名贵。实际上,在目前端砚艺术界,如此厚实质优的名坑砚材已不多见。在对砚材进行了综合的衡量和分析后,我确立了创作的主题,并在创作中根据因材施艺、因色取巧的原则,牢固地把握以下三方面的创作要求,实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表现形式的统一。

(一)创作主题的确立

该砚体大致呈规整的圆形,取“功德圆满”之意。佛教认为:无心自达,与佛有因。以佛教为题材的端砚作品,在本人的端砚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充满了诗情和深邃的禅意。在多年的砚雕艺术生涯里,我认识到佛、罗汉与菩萨是广大民众千百年来熟悉和信仰的对象,是保佑众生、匡扶正义和驱除邪恶的象征。深厚的历史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成为了我们领悟端砚作为传统艺术品所承载深厚文化内涵的基础。禅境即心境,悟心即悟禅。该作品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知道,端砚雕刻艺术同样要追求“向善”和“尚美”的境界,在深层次的思想上给人们以教益和引导,唯其如此,才可以增添丰厚的历史神韵和文化内涵,使端砚作品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和魅力,达至“随性”、“随缘”的效果。尽管砚雕艺术与佛题材的结合由来已久,加上历朝历代对佛教都已有了较为深入的表现和反映,但以砚雕的独特语言去反映,通过自己手中的刻刀去诠释佛教的内涵,所雕刻的每一个图案,所勾勒的每一段线条,以及砚材自身的每一块天然石品,都会让人产生共鸣,追求宁静与和谐,达至心性的一体,这种砚雕艺术的力量,会在酣畅淋漓的雕刻表达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且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嘹亮号角已经吹响,“书写无尽意,通诗亦通禅”,这与佛教所倡导的和谐、平静、怡然、修持等深刻高远的思想境界一脉相承,体现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艺术文化创意。这个主题思想就贯穿于该作品创作的始终,统领着作品创作的过程。

(二)设计构图的选定

在开始设计构图时,我曾尝试设计了多幅不同的图案,但总感觉欠缺完美。于是反复阅读有关佛教的书籍,并多次与业界行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获取真知,并从佛经中找到出处和造型根据后,结合人物造型的五种规范模式,即大小等级、正侧面、空间经营位置、色彩配置和人物动态等进行设计,最终确定了作品现在的这个雕刻图案。

此砚的图案表现的就是如来佛在灵山为众弟子说法的情景,所选取的表现元素丰富,视野开阔,意境尽显,禅韵别具。在充分遵循砚材天然纹络以及石品石色的同时,利用砚石左边自然起伏的形态以及浅黄色的石皮雕刻灵山,给人绵延起伏,如仙如幻之感;在灵山山顶上浅雕佛殿和宝塔,有居高至上、诚心礼佛之意;在山下刻画如来佛盘腿趺坐于莲台,面容慈祥肃穆,向众弟子说法的景象,而众弟子则双手合什,心无旁骛,专注听讲,一片虔诚;数抹飘逸缭绕的祥云作装饰,衬托意境,禅韵尽现。在设计构图上别出心裁的是,以砚材为基础,实现天趣与人艺的结合,利用光洁平展砚堂中的天青、鱼脑冻和一条弧形的胭脂红等丰富石品,惟妙惟肖地衬托出一道横跨天空的彩虹,整个说法的情景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好像就是如来佛弘扬的佛法显灵,使人明心见性,共沐佛光,意境天成,极具神韵和艺术创意。而砚体右侧金光闪闪的“佛”字,则形象鲜明地突出了作品反映的主题。以上这些元素集中在一起,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作品的艺术创意,因此命名为“佛光普照”砚。

(三)雕刻手法的运用

在多年的端砚创作中,我认识到创作题材与雕刻手法的有机统一,追求意境和品味,是砚雕创作的一项基本要求,任何砚雕作品都要做到因材施艺,注重意境,不应只是刻意追求雕工技法,而应力求砚石的神韵以及稍辅刀工的风格。也就是说,在雕刻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但不管采用什么手法,都要以符合题材的特色,而且有助于对艺术意境的塑造作为归宿,以最大限度地突出题材的本质和灵性。在端砚雕刻中,常见的手法包括浅雕、浮雕、浅浮雕、镂空雕、圆雕、透雕等,种类繁多。而在该作品中,我主要运用的是浅浮雕手法。实际上,这种雕刻手法别具特色,主要是增强了构图元素的效果,有助于对艺术意境的强化,符合对该题材的表现。

在创作“佛光普照”砚中,砚面表现的各种元素较集中,有机相连而形成一个整体,对各种雕刻元素运力落刀的起位点较低,而对砚面中形体的压缩则较大以及广,给人的视觉是平面感较强,使整个砚面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写实的形式。在表现手法上,“佛光普照”砚并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的是利用描绘浅刻的手法,形成一种较为抽象的压缩空间,以形象生动、凝练自如的绘画性线条实现平面性的构图,注重作品整体的构图和布局,以及对人物表情的刻画,围绕主题,表情达意,在简约精细的雕刻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如来说法的情景。通过细腻传神的雕刻,使整方端砚呈现出平和、静穆、端庄、深刻的格调,体现出一种深邃的禅韵和美感。在经过了几个月的紧张创作后,作品正式完工。与此同时我还进行了最后的仔细修改,作了精细的打磨,并且配上精美的砚盒,成为一方主题鲜明、内涵深刻、形式丰富、表现手法独特的高档端砚艺术精品,受到了行家的广泛好评和赞赏。该作品还参加了广州市皇玛拍卖有限公司2013年冬季“名家端砚专场”拍卖会,好评如潮。

三、创作“佛光普照”砚的启发

“梅兰菊竹福禄寿,龙飞凤舞月当头。年年有鱼花盛开,云飘鸟鸣山水秀”。这是对传统端砚创作题材的概括,也是砚雕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重要体现。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3月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我认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加强对佛教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将会不断丰富砚雕创作的艺术创意,促进创作活动的开展。在端砚雕刻中,如果以佛教题材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会进一步实现端砚艺术与佛教文化的有机融合,增加砚雕的创作实践,而且有助于大大丰富传统端砚艺术创作的题材,使端砚雕刻的主题和内涵也会得到拓展和延伸。

“佛光普照”砚与端砚艺术界常见的“悟砚”、“参禅砚”、“佛手砚”等,都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佛教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我们知道,佛教提倡佛光普照、普度众生、救苦救难、惩恶扬善、惜德种福、广结善缘,营造和谐美好、如沐春风的社会环境,其内涵要旨正好切合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诸如以佛像、佛手、佛珠等意象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就呈现出别出心裁的艺术韵味,给人以思想的启发和情感的共鸣。这种题材既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砚雕艺术探索中独特艺术形象的体现,也是以砚雕的独特形式表达艺术主题的真实反映。因此,在砚雕艺术中,我们将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雕刻技艺相结合,充分运用浮雕、圆雕、线雕以及浅雕等多种表现手法,彰显主题,深化要旨,打破固定模式和框架的束缚,将佛教文化融入到端砚创作中,会收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感染力,都会得到升华!

“石上清泉流佛语,山间明月照禅心”。“佛光普照砚”是本人比较满意的一方作品,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然而,探索无穷期,实践无止境。在未来的端砚艺术生涯中,本人仍将继续深入挖掘和探索各种不同的创作题材,在艺术创意和表现形式上多下苦功,多出佳作,努力为中华砚园增色添彩!

 

 

 

                                         201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