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制作要点略谈

2020年01月06日 11:35

端砚制作要点略谈

 

端砚制作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笼统地说,它包括:雕刻、打磨、上蜡、配盒等工序。许多朋友在欣赏端砚的时候,总想探究制作程序和各种雕刻技法,通过深入了解端砚的制作,领悟到端砚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美感。而另一方面,我们在创作中有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运用哪种雕刻技法最能凸现端砚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砚雕风格?砚石上有青花、火捺、鱼脑冻、蕉叶白、石眼、金银线、天青等石品花纹又如何运用?端砚雕刻完成后又怎样包装成为一件艺术品呢?为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概述。

一、雕刻

端砚雕刻包括雕刻程序、雕刻刀法和表现技法三个方面。

(一)、雕刻程序

雕刻程序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打毛坯、修粗坯、装饰雕。

打毛坯

打毛坯,又称凿粗坯。即在确定砚面的设计图案后,用刀把主题内容打凿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形状,以简单的形体概括设计者构思的整体造型,确定主题结构的位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定位”,习惯上称它为粗坯(见图)。粗坯是作品的基础,打坯时必须顾及作品的整体结构连贯,一刀一刀地凿去废料,做到有层次、有动势,重心稳定,主次分明,显现出所需要的主题,初步形成一幅与设计要求相符的实体图案。由于砚石的坑别不同,有的砚石中还匿藏着石眼和各种石品花纹或瑕疵,在雕刻时就要对设计方案不断地进行修改,对雕刻的画面要反复纠正处理,逐渐使画面符合主题审美要求。当然,打粗坯并不是说在砚石上马马虎虎草率刻制,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对画面进行全方位精心雕琢,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来完成作品。笔者通常把打坯的程序定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上向下,由近到远,由前到后,由粗到细,由实到空。

修粗坯

即根据砚体纹饰进一步深加工,在修理、铲滑、加细的过程中,使刀法与技法互补,让作品题材内容轮廓清晰、起伏分明,从整体上逐渐调整纹饰和作品的各种布局比例。 即把作品的主题结构如雕刻的人物、山水、花卉鱼虫等纹样的具体形态进行艺术化处理后得到落实并形成完美的图案(见图)。此时,作品主题细节和线条已趋明朗,纹饰刀法逐步圆熟流畅,各个层次简练分明。从整体上看,作品已具有充分的表现力。

装饰雕

何谓装饰雕?简单地说就是给作品“化妆打扮”,运用精雕细刻修去作品上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纹样表面及侧面细腻完美。它是雕刻环节中重要的表现手法。也就是说,当作品进行镂空、通雕、浅雕等一系列雕刻手法完成之后还要对作品局部或某个特定部位实施最后一次的再创作。比如作品中禽兽类的眼睛、羽毛,蛟龙的胡须、鳞片,花草的叶脉,人物的眼眉、衣褶等,都是作品最重要的表现位置。操作前应先用细砂纸把整体纹样及局部磨平滑后再细刻。操作时用力要轻稳,用刀要细心。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却能充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美感。《五子登科砚》(如图)是笔者的一方得意之作,之所以得意,是因为创作时巧妙利用砚石上的一颗天然石眼设计成一只老母鸡的眼睛,圆媚而明亮。在老母鸡的身旁雕刻五只刚刚孵化出的小鸡,经过打毛坯、修粗坯之后,再细心地用刻刀对五只鸡身上的羽毛进行一系列修饰,一阵工夫,一只只肉团团、毛茸茸、栩栩如生的小鸡形象出来了,令欣赏者赞不绝口,连道绝妙。

装饰雕要求刀迹清晰,纹饰深浅相宜。以体现作品艺术效果为最终目的。有趣的是装饰雕的操作手法同打毛坯的程序几乎相反。它是先由里到表、由浅到深、由后到前、由远到近和先粗到细而操作的。这是因为作品雕刻完成后,各个层次结构的硬度已大为减弱,在操作时,左手轻轻按住砚石,右手稳重操刀,绝不能粗鲁蛮干,一但用力过猛,很容易将修饰好的细节和纹样擦伤或折断,使作品因之失色。

(二)、雕刻刀法

俗话说,“艺术构思是天赋,精雕细刻是刀法。”我们在创作中要想把端砚制作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往往会绞尽脑汁尽一切可能在砚石上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但懂得运用雕刻刀法是最关键的。雕刻刀法,说通俗点就是在砚面抓住主题重点进行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一刀一刀地减去废料,循序渐进地对构思的图景和空间通过雕刻来体现自己的创作手法。它是形象地揭示作品艺术内容的一种重要手段。笔者在创作《春光明媚木棉红砚》时(见图),在刀法上采用了“快”、“准”、“狠”三法子。作品效果非同一般。所谓“快”,就是下刀快捷灵敏,干净利索。用精练、悍锵的刀法,把苍劲的木棉干枝雕刻出来,且无刀凿痕迹。“准”就是确定雕刻层次后准确用刀,恰到好处地把石眼设计成一朵朵木棉花蕾,有的芬芳吐艳;有的含苞欲放;石眼得到巧妙利用,更艺术化,为作品增添无限生机。“狠”就是运刀力度强悍,不遗余力地把功力倾注到锋利的刻刀上,对准纹饰深入浅出,使作品洗练、畅快,一气呵成。

简单地说,刀法好比书法,它不但能起到加强丰富作品艺术效果的作用,更是笔者心灵与技巧相结合的产物。因此,作者往往是每一刀下去,不仅体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更能得到心灵上的满足和快感。运刀的转折、力度、顿挫、凹凸起伏都是为了作品更加生动自然。要想掌握这些刀法,只有多练,熟能生巧,作品才能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

(三)表现技法

砚雕创作是一个程序繁杂、技术含量高的活儿。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雕刻以及表现技法。雕刻技法运用得当不仅作品原有特征(石品花纹)砚形及纹饰图景凸现生机,而且使作品的主题更彰显,艺术感更强烈,从而衍生出比一般砚雕作品更加厚重的文化品味,并产生更大的附加值。

由于雕刻的表现技法多种多样,运用时复杂多变,深度难似把握,技术要求高,通常笔者把它归类为深雕、镂空雕、圆雕(立体雕)、浅雕、浅浮雕、线刻、薄意雕、俏色雕等。下面笔者对以上最常用的八种技法作详细介绍:

深雕

深雕就是将砚雕作品的纹饰图案用刻刀雕刻到砚石的一半深度,使作品图景具有高层次的艺术效果。在制作前首先要对砚面上的图案进行反复推敲,确定深雕的层次及雕刻深度后再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深雕技法多适用于各类坑种的砚石上,这些砚石石性滋润纯净,质地细腻易于操作。它最能体现砚雕艺术的特点和反映设计者的创作意图。尤其雕刻山水美景、亭台楼阁,表现力更胜一筹。《畅叙幽情砚》(见图)就是运用深雕技法雕琢而成的。笔者根据砚石的自然形状、石皮色泽以及石中的石品花纹等特点巧妙制作出这样一个画面:在砚面雕夕阳西下,天空祥云飘逸,山谷中松柏叠翠,曲径小桥,溪水潺潺,三位老者膝坐石上品酒畅叙,情趣惬然,是人间,恰似仙境。巧妙的创意构思,淋漓的表现手法使作品的内在意境和多层次丰富而又变化的墨韵润化,丰富了深雕艺术的主题。笔者运刀时较好地把握了深雕的尺度,对每一层次全盘考虑,该深即深,该浅即浅,画面层次分明,既放大了作品虚实的表现空间,又给人一种意境宽宏、厚实的艺术视野和美感。

当然,在制作中,并不是说深雕就是作品中唯一采用的技法,它有时会随着对雕刻的不断深入和砚石自身的特点。如砚石的大小、厚薄、石品花纹的形态、题材、层次感来确定的。即是最好的设计图案也要避之,更不能深挖深雕,破坏作品整体艺术效果。

从审美的角度说,深雕技法具有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它可以充分发挥和表达作者的艺术思维空间,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意境和主题思想,达到人与艺术的自然和谐和美的境界。

镂空雕

镂空雕又称通雕、透雕。在雕刻中,镂空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把作品砚堂以外的图案纹饰进行镂空。二是把整个作品按照作者的构思意图对砚体进行全镂空雕刻。在现代砚雕艺术中,通常采用前者,后者在古代砚作图录或传世收藏品中很难见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端砚的实用功能逐渐消退,人们形成了以欣赏砚雕艺术为主的新的审美观。现代人不但喜爱端砚的石品和精湛的雕工,更加注重它的表现技法,于是镂空雕刻应时而现。

近年来,笔者在创作中大多在多石眼的砚石上运用镂空雕技法。如在创作梅花坑石《龙霸天下砚》(见图)时可谓费尽心机了。硕大的砚石上,天然石眼琳琅满目,圆圆的,青青的;有高的,有低的;有的三五丛立,有的如群星拱月。一层一层的,令你无法下刀,如用浅雕技法就寻不出深藏的石眼,浪费。用圆雕技法表现更不能尽力体现砚石的材质美及雕工美,可惜。那么,用圆雕、浅浮雕……,笔者苦苦琢磨思索着,急得束手无策,抱住砚石在屋子里踱步。经过一段艰苦的构思,最终还是选用了镂空雕技法。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通过一刀一刀的镂空雕刻,使砚面有层次感,并在底层产生更宽大的空间,有一种震撼的艺术效果。二是通过一层一层雕刻,挖掘出更多的石眼来美化作品,丰富主题,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由于镂空雕可以从各个角度反映作品的主题思想和风格,在目前砚雕作品中,这种表现手法已广泛应用。而使用这种技法创作,砚材最好是选用石眼较多的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及有眼端溪石等等。当然,没有石眼的砚石也可用于镂空雕,山水楼阁、龙凤祥云、神话故事等都是镂空雕的好题材,以其空灵剔透的雕刻来充分表现出 “粤派”砚雕艺术的宏大场面,气势非凡而又精微的艺术特点。

圆雕

圆雕,又称立体雕,它是90年代初期新产生的一种新型砚雕艺术表现技法。

所谓圆雕,就是在砚石四周进行雕制,即把一方砚石雕琢成立体形状的既有研墨功能又有观赏效果的砚台。按照使用砚台的习惯,人们都把砚台平放至桌面,而圆雕砚台可以竖立在桌面研墨。据《中国古砚谱》记载,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方清《阮元铭玲珑山馆端砚山砚》,砚身硕长,呈圆锥立体山水形,砚身四周刻有山石、树木、亭屋、小径、人物。右边平滑处雕一池塘,可作砚堂研墨之用。此砚巧用石材中的不同色泽而为之,雕工精湛,风格特异。也是笔者见到的清代唯一一方圆雕山水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砚雕艺术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一般性砚雕技法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习惯和要求。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砚雕大师也在不断地探索砚雕艺术的新路子,在砚雕创作中不断借鉴和吸取木、石、玉、砖、象牙、 雕漆、雕塑及各种雕刻技艺之精华,经过提炼交融,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风格的圆雕工艺砚,如《水秀峰奇砚》(见图)(莫伟坤作)。就是一方圆雕作品中的姣姣者。作者较好地运用天然石皮及砚材的高度雕山峦叠嶂,深邃的峡谷中一只木舟顺水,悠悠驶出江面,场景恢宏空阔。值得赞道的是作者匠心独运,把平静如镜的江面作砚堂使用,既表现了圆雕艺术的特点,又保持了砚台的实用性。由于圆雕技法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从而应合了现代人欣赏砚雕艺术的审美追求,受到人们的热捧。

浅雕

浅雕俗称浅刀雕刻。是介于深雕与浅浮雕之间的一种表现技法。由于其表现手法大都体现出一种安详、宁静、含蓄、沉着的艺术氛围,所以笔者在制作过程中,特别注重砚石的品质和石品花纹的位置以及造型设计,强调题材与砚形协调。

浅雕作品在宋元时期就大量出现,到了明清更是大量涌现。许多作品成为中华砚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如宋苏轼的《蓬莱砚》,元黄公望的《云龙砚》,明刘伯温的《井田砚》,清雍正的《琴形砚》等等,无论是砚材、砚形、题材、纹样还是雕刻技法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和风格。在现代砚雕艺术中,浅雕技法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它在运用上讲究刀法、功刀,因此在操刀时要把握好浅刀雕刻的尺度,切忌过深或过浅。《封侯图砚》(见图)是笔者使用浅刀技法创作的一个成功的例子,设计时先把砚石上的大片火捺、鱼脑冻、蕉叶白、天青等石品包围在砚堂中间,然后在砚堂右边采用浅雕手法雕一苍松,树上树下雕两只猴子嬉戏。枝头上挂着官印,寓意“封侯”、“接爵”。为了保证整体布局协调平衡,笔者刀锋一转,轻轻收起刻刀,继续采用浅浮雕刀法在砚左侧雕瀑布飞泻,幽谷深邃。再在砚上方雕重山叠峰,祥云飘逸,一幅人间美景呈现在眼前。让人在方寸之间领略到大自然的无限美景,恰到好处地把作品的意境、神韵、刀法与功力都尽力地表现出来了。

浅雕技法讲究材质美、刀法美,做工精湛洗练,从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制作中如果在这些砚石上草率雕刻,深挖乱雕,不仅损坏砚材,也无法体现作品的意境,更谈不上艺术韵味了。为此,下刀之前,务必先三思而后行。

浅浮雕

浅浮雕就是比浅雕深度更浅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当今砚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虽然古老,但它具有一种安祥、稳健、柔和的艺术魅力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接受。那么,如何表现浅浮雕技法呢?笔者认为它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优美的砚形,它最适用于规矩砚形。如加厚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等,雕刻部位在砚面、砚侧、砚底部。二是优秀的题材和纹饰。从古至今,亭台楼阁,宗教佛事、神灵瑞兽等题材一直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创作素材,传统的各种几何纹、连雷纹、变形抽象纹如夔龙纹、饕餮纹、蟠螭纹等等也是浅浮雕的主要表现纹饰。三是上佳的砚材。古人有“良材配好工”之说。何为良材?当然是石质细腻幼嫩、纯净的,带有石眼和石品花纹的砚石。好的砚石上只要雕刻少许花纹就能起到良好的装饰作用。笔者近期创作了一方《仿清·罗汉砚》(见图)坑仔岩石,砚堂有蕉叶白、火捺、天青等石品,在雕刻过程中,对砚侧、砚底使用了浅浮雕技法,先把罗汉的神态一一凸现,再用“回纹”衬底,不温不火,线条柔软顺畅。此砚无论从砚形、题材、雕刻刀法或纹饰布局上都符合了以上三种要求,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位,得到同行及收藏人士的高度评价。

使用浅浮雕技法并不像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它的条件和要求非常严格,它是独立的,但又是一种在创作中相互交替使用的艺术载体,只要充分理解浅浮雕的技法和特点,巧妙设计,精雕细琢,借助优美石质,雕制出一件端砚艺术精品也不是一件难事。

线刻

顾名思义,就是用线条来反映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征的一种表现手法。线刻阴线和阳线之分。哪些题材需要用线刻来表现,什么样内容需要线条来衬托,这就要根据砚材的石性、石质、石品花纹以及砚石的名贵程度来作出选择了。由于线刻技法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特别高,所以在雕制过程中要求作者严谨操作,刀法洗练,意境力求一气呵成。《蓬莱山砚》(见图)是笔者表现线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此砚在线刻技法的运用上始终保持它的连贯性。同时又根据作品题材的需要插入少许浅雕和浅浮雕,使作品意境跌宕起伏,层次鲜明。制作时笔者在砚堂上方雕一长方形水池,四周雕刻重檐楼阁,在重檐中间刻“蓬莱山”篆书横额。砚上部及周边雕刻起伏叠嶂的群山峻岭,山中云烟飘逸,山下雕水浪翻滚,有排山倒海之势。砚面下部两旁用线刻雕二龙戏珠纹饰。作者在砚四侧用极细的线刻手法刻有翻卷的海浪、海龟、鲸鱼等图案,均作翻江倒海状。不仅如此,笔者在砚底把线刻、浅雕与浅浮雕三种技法交错使用,雕一只龟负石碑,四边用“八宝图”及水浪线纹衬托。其目的就是让底部纹饰与整个砚面意境与刀法和谐融洽。形成一幅气势磅礴的恢宏画面。

线刻通常应用于一些砚体较厚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的砚面、砚侧、砚底或石质好的平板砚石上。题材大都是以山水美景、人物故事为主。但近年来,笔者也逐步把古代青铜器纹饰各种如夔龙纹、香草纹和各种几何图形纹都运用到砚雕艺术中来,使线刻技法得到充分表现。创作一方精美的线刻作品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用好砚材;2.砚形与题材要协调;3.雕刻要精练;4.层次要分明。只要掌握了这种技法和创作要点,作品意境、刀法就会水到渠成。

薄意雕

薄意雕即是极浅薄的线刻。因其雕刻层面极薄而富有画意故名。言其“薄”即雕刻层比任何雕法都“浅薄”、“简单”。说其“意”是因其雕刻“重典雅、工精致、近画理”。薄意雕是从浅浮雕及线刻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的一种“平面艺术”载体,除了自身的技艺和刀法应用技术掌握外,还必须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创作理念、表现手法、艺术理论有所了解和掌握。在创作过程中,笔者还借鉴了玉雕、石雕等多种技法,尤其是把寿山石的薄意雕巧妙运用到砚雕艺术中来,逐步形成薄意砚雕的独特风格。笔者曾用薄意雕技法创作的《春风喜语砚》就颇具特色。在砚面先用刻刀雕出苍劲的梅枝、树枝上一朵朵梅花含笑竞放。在树梢上雕一对喜鹊对歌,再用雕刀在梅花周边轻轻点缀,衬有“菊”、“竹”、“兰”及山石。一阵子,一方以梅花为主角的“四君子”薄意雕作品出来了,效果甚好。

薄意雕大都在有石品的平板砚上进行构思雕琢。由于石品形态千变万化,这又给作品增添了无限的神秘色彩以及艺术性和趣味性。《约砚》(见图)(莫伟坤作),就是利用砚石上的一片蕉叶白和一条火捺带而创作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天然美景:夜幕降临,月亮如弓。和风飘来,柳叶婆娑。少女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制作中作者的心已被月色牵动,构思的画面己融入到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中,于是即兴发挥,寥寥几刀就把仕女的窈窕形象勾画出来了。作品意境深邃,情味悠长,整方砚具有巧夺天工之美。

诚然,薄意雕的技法的应用也有它的局限性。由于其表现手法大都用于带有石品花纹的砚石上,根据石品的形态、大小来构思主题,所以要求苛刻,雕制的功力、刀法决非一般砚雕师傅的技艺能达到的,因此在创作时如用刀稍有不慎就会出现线条错乱,整个画面就会前功尽弃。因此,从选料、设计、布局、雕刻刀法和技法运用上都要注意避免以下几点:以上如砚材有瑕疵或残缺;技法与砚形主题结构不协调;刀法虚弱无力等。任何一种失误都会直接影响作品整体的艺术效果。

近年来,薄意雕技法的创新和发展一直被端砚爱好者及鉴藏家所关注,我们在创作中也在对它不断地进行融合提炼,使之越来越成熟,并得到充分发挥。

俏色雕 

俏色雕,又叫“巧色雕”。就是在设计制作中,把砚石的天然色泽进行充分的想象和利用,使物象逼真自然,尽可能还原雕琢物本色的一种表现手法。“俏色雕”早在宋代砚雕中就已出现。特别是近年来,俏色技法已经成为当今人们最喜欢的一种砚雕艺术形式,并广泛地应用到端砚作品上。巧妙利用砚材的各种天然石色来进行“俏色”,目的就是用来强化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表现力。绿端石《玉蝉鸣夏砚》(见图)就是笔者在创作中突破想象空间,大胆使用“俏色”技法的一种新尝试。大家知道,绿端砚石有红、绿、黄、橙等多种泽色,石色不仅鲜艳而且丰富多变,笔者在设计时反复琢磨推敲,试想:如果把不同的天然色泽用不同的实物区分开来不是更能突出它的材质美吗?于是,笔者机灵一通决定把绿端的红色和绿色雕成一大串荔枝,有大的,有小的;有生的,有熟的;个个新鲜圆溜,幽香飘然。然后雕五只栩栩如生的蝉在枝干上嬉闹。作品生动逼真,趣意盎然。艺术效果强烈。近几年来,笔者在砚雕创作中都会根据绿端石的不同石色进行“俏色”,如荷叶、莲子、瑞兽、花卉等,对面积较大的,可雕琢成奇山怪石,亭榭楼阁,人物情景,工艺品摆件或茶盘用具等,使俏色后的图案色泽与主题相融合,以达到 “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二、打磨

打磨又称磨砂。就是将雕刻完成后的作品用纸砂或者布砂打磨细润光滑,使作品达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也是砚雕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序。一方端砚设计再好,雕刻再完美,如果打磨不好,也不能算是一件好作品。

打磨分粗磨和细磨两种。粗磨又分为手工打磨和利用电动工具打磨。粗磨就是要将雕刻作品各部位的刀路、凿痕用粗油石或粗砂纸磨掉,或用电动磨光机装120#砂纸带水把无纹饰的砚堂和砚四周磨平滑。由于雕刻的纹饰精细不均,局部高低不平,细磨就必须要用手工操作,即卷精细砂纸带水小心翼翼地把各个部位的刀痕砂路磨去,经过反复打磨,使作品整体所有痕迹消失,直至砚体手感嫩滑细腻,最后展现出作品清晰的轮廓和流畅柔软的线条(见图)。在打磨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雕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肌肉等特别部位时,还要用最细砂纸或用棉花蘸砻糠灰擦,遇到深雕层次的纹饰除了要把纹饰底部的刀痕磨掉外,打磨时还要特别小心,不要用力过猛以防折断,更不能把作品砚面上的纹饰、线条磨掉或撞断,以免影响作品的艺术美感。

不管是人工打磨还是借用电动工具磨粗磨细,严格地说,打磨同样需要有雕刻专业知识的打磨师傅来操作最适宜。打磨师首先要对作品的构思和雕刻技法有深入的了解,读懂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求,作品的哪些部位是用电动工具,哪些纹饰要用人工打磨,在操作前都要认真去考虑。笔者认为,作品的某些重要环节、部位还是作者亲自打磨完成为好,作品毕竟是自己创作的,最理解它的艺术内涵。打磨虽然要求严格,但只要细心认真去做,就能更好地表现出端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上蜡  

上蜡的目的就是让雕刻作品手感更好,让砚中的石品花纹清晰可见,起到丰富砚材质感美和作品艺术美的作用。上蜡工序看似简单,但在操作中要注意两个环节:一是不能将砚置于高温下烘烤,以免受热不均爆裂,如果砚的各个部位采用了深雕、镂空雕等雕法致使纹饰结构受热后容易脱落。因此,可先用专用电吹风将砚体烘热,直至砚石手感发烫即可。二是用蜡不宜过多。只需将少许光蜡(蜂蜡、川白蜡)融化后尽快用布将蜡液擦抹在砚体上,直到整个砚体被蜡液覆盖为止,最后再用干净布擦尽余蜡即可。(见图)作品上蜡要酌情而定,不要让蜡堆砌,浓淡相宜即可,尽量使作品色泽深沉明快,符合天然美感。当然,一些名贵砚石集优美石品于一身,尤其是砚形古朴、浑厚,雕工精致典雅的仿古砚不宜上蜡。这是因为仿古砚大都采用浅浮雕及线刻技法,雕刻的纹饰精细浅薄,线条细腻入微,如果砚体上蜡,不但纹饰模糊不清,无层次感,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效果,而且给作品带有一种俗气。如笔者制作的《四足九龙砚》、《玉兰飘香砚》、《圭璋砚》、《古钟形砚》等一批仿古砚,做工精制,古韵十足,没有做上蜡处理,效果很好。当然,这些看法均属个人审美角度或不同观点,本文故不多赘述。

四、配盒

古人云:“人穿衣装,马配鞍”。一方雕工精湛的端砚,同样需要做工精美的砚盒来包装。为保护砚体和防尘,通常砚台都应配置相应的砚盒。纵观历代制砚史,古人都把端砚配置高档木盒,以示对砚的爱护。在皇权贵族阶层,古人不惜重金用紫檀木、酸枝、黄花梨等名贵木材制作砚盒,并在砚盒上雕龙刻风,镶珠嵌宝以显赫自己的身份和尊贵。今人虽然不及古人用重金装饰砚盒,但对一些上好的砚雕作品仍用高档木材配制砚盒以提高端砚的艺术欣赏价值。

砚盒有两种做法。一是用薄夹板、绒布、海绵等包装料做成的锦盒,它多用于一般性实用砚、礼品砚的包装。制作简单,成本低,在运输过程中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二是用高档木材制成的木盒,又称工艺盒。这种砚盒完全用手工做成,至今仍沿袭明清时期的款式及做法。在选材方面要求特别严格,如一些树皮、树结、裂纹、黑斑、朽木不能使用,因为这些木材长期受雨水侵蚀,木质变得松软、腐朽,使用这种材料会使砚盒变形爆裂,影响砚盒外表的美观。在制作工艺方面,更是一件技术高超的活儿,配盒力求砚与盒的间隙要适当、取拿方便。太紧除取拿不方便外,还损伤到砚体和雕刻纹饰。太松砚与盒之间会发生碰撞,损坏砚盒边缘。所以,制盒师傅在制作中一定会根据砚体大小和材质潮湿度及天气的变化来确定砚与盒之间的合理间隙,并依照砚形轮廓在木板上准确地画出相应的形状来,并依据砚形挖制成砚盒(见图)。

砚盒全靠手工制作,工序繁杂,主要有:画样、凿线、挖料、铲滑、刨光、刮平、磨细等工序。要求砚盒内外线条圆滑流畅,板面平整,不露凿痕,上下边口逢隙密合协调。其做法与雕刻工序相似,由里往处,由下至上,由粗至细。

砚盒的型制也有多种做法:通常见到的有:内圆外方的;也有外方内圆的,有跟砚形制作的(与砚同样);有天地盖式的;也有砚石随形而砚盒外形雕刻成各种动物形状及植物果实形状的。另外,制作砚盒的脚也有讲究,传统形的大致有四足圆柱脚(俗称奶头脚);有七字形足;还有雕刻的龙头虎爪足等等。这种砚盒做工最大特点是用料厚重,做工浑厚古朴,线条曲直流畅,给人一种尊贵、稳重、典雅的艺术享受。

近年来,端砚的包装又出现了新的变化,针对一些特大而又名贵的端砚而专门设计出一种陈列柜(小的称砚座或砚架)。底座做工继承了明清古典家俱之造型特点,呈长方形,四虎爪脚落地。底座上面用四块玻璃拼合,把端砚放入柜内,既挡风防尘,又使作品显得豪华高雅、古朴凝重,视觉效果非常好,大大提升了端砚的艺术品味。

雕刻艺术是端砚作品的生命,制作中的每一个工序、每一种技法、每一刀的运用都包涵着制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在制作过程中,对作品都表现出超人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所运用的技法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意境都具有“静中有动”的魅力。当然,端砚的各种制作技法和瞬间所表达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们日积月累的生活创作经验,从某种角度说,它的确是一门艰难而复杂的创造性艺术,费工时、费精力。但只有这样的制作,作品才有韵味,才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