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砚雕的设计与工艺(作者:曾光)
论现代砚雕的设计与工艺
——以肇庆端砚为例
肇庆学院 曾光
摘 要: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临洮砚、澄砚)之首,占据砚石出口的70%,因产于今广东肇庆东南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唐时属端州,故名。本文以它为例,来讨论砚雕的设计与工艺,以期从理论层面上提升砚雕的设计与品位。
关键词:端砚;设计;工艺
砚雕,这个艺术圈内许多人都不会关注到的边缘雕刻;端砚,这个除肇庆人之外并不特别为人了解的物品,成为了本文的论题。尽管它地位弱势,但它却关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端砚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保护,其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遗憾的是,现代人对端砚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端砚制作与品鉴层面上,鲜有讨论砚雕设计与工艺的,直接论及砚雕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笔者因地利之便和专业关系,尝试做点填补空白的工作。
端砚产于今广东肇庆东南的斧柯山西麓岭羊峡端溪,唐时属端州,故名。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劣石)率燥湿,渴笔饮墨,久用辄成镜面。惟水岩石停墨不乾,墨著笔端即起。积痕细薄,披之尽脱。以姜及浮炭片磨洗宿墨,复坚润如故。墨如云气蒸清,少研辄满。其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无纤响,按之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秀而多姿。握之稍久,掌中水滋。盖所谓浮津耀墨,无价之奇者也。” 由此可见,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温润如玉,早有公论。肇庆现有的产石名坑如宋坑、梅花坑、麻子坑、水岩、坑仔岩等;砚石色泽丰富,如紫红、青花、蕉叶白、火捺等;纹样也较为别致,如鱼脑冻、翡翠、冰纹等。更为称奇的是端砚的“眼”——指砚石长期浸泡水中形成的、像鸟兽眼睛一样的圆形斑点,有的甚至还有“瞳仁”石眼大小不一有翠绿、绿黄、米黄等多种,酷似自然界的八哥眼、鹦哥眼等。而砚雕,就是自然美与人工美完美结合的产物,形状雅致,刻画精细,工艺独特。因此,端砚称为四大名砚(端砚、歙砚、临洮砚、澄砚)之首,也就当之无愧了。
从经济角度看,端砚对于肇庆来说,可以算是最古老的商品品牌了。据说在明代的对外贸易中,端砚已作为一种输出品,有一则新华社消息曾报道:在马来西亚打捞上来的一艘明代沉船上,发现了端砚。而跟中国同源的港澳台、日本及一些东南亚国家,也非常喜欢进口端砚,这也为端砚作为国礼开辟了道路。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多次携端砚走出国门,作为国际高层文化交流的风雅馈赠。如1983年,邓小平访问日本前,国务院有关部门安排肇庆制作了一方砚雕送给日本首相。著名砚雕工艺大师黎铿在潜心研究日本人对端砚题材、制式的喜好之后,经过160多天的选料、构思、雕刻,精雕成《池头龙纹》砚,砚铭刻上周总理的诗句。日本首相捧接礼品,爱不释手,啧啧称赞。广东省省长黄华华也将端砚作为礼品送给洋顾问。
以上都说明,现代端砚的价值除了砚石与身俱来的自然美之外,更重要地体现在人为的设计与工艺方面。优秀的设计能“化腐朽为神奇”,对于砚石来说是锦上添花,而糟糕的设计也可能使砚石大材小用、画蛇添足甚至遭到浪费。可以说,砚雕设计对于砚石来说是至为关键的一环,是一次质的飞跃,且随砚的功能变化而变化。
端砚自唐代发现并使用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端砚行业的真正腾飞却是建国后这六十年。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端砚行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端砚的勘察、开凿、运输、维料、制璞、洗涤等工序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尤其是雕刻工艺,更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传统基础上有了不少创新。因此,端砚的产量增加了,生产、销售也日渐兴旺,已从曲高和寡的文人士大夫笔下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端砚的功能也随时代不同而变化着,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唐朝出现后至鸦片战争前,端砚以实用砚为主;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后至改革开放前,端砚的实用性、工艺性、观赏性相结合;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端砚凸显欣赏性和艺术性,实用性逐渐淡化,但没有完全退出端砚市场。
在端溪名砚中,有极具肇庆地方特色的《星湖春晓砚》,歌颂中国女子排球队四夺世界冠军的《中华雄风砚》,世界之最的巨砚《百鸟归巢砚》:长132公分、宽81公分、厚19公分,总重量达250公斤,并有100颗石眼散落砚面,蔚为壮观。工艺师们是依据什么原则设计和制作了这些优秀的作品呢?笔者调查了肇庆市多家制砚作坊,采访了多位工艺师,现将设计原则归纳如下:因时构思、因石构图、因材施艺。
因时构思,指的是砚雕设计应紧扣时代脉搏,有的反映重大事件,有的呈现时尚趣味,有的再现山水美景,有的表露书法痕迹,简而言之,砚雕构思应具有时代性。由于端砚功能的转变,砚雕的设计要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好尚,这已成为砚雕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因石构图,指的是砚雕工艺设计师根据砚石天生的造型来设计图案。在去粗存精的前提下,加以考虑题材、形制和雕刻技法的需要,设计出一幅能“变拙为巧”的合理构图。
因材施艺,指的是砚雕工艺设计师根据砚石自身不同的局部材质来决定雕刻方法,选择深雕、浮雕、细雕、线雕、镂雕、透雕、立雕等技法中的一种或多种并用,最后形成线条清晰,玲珑浮凸,立意构思一目了然的砚雕。
此三大原则,既是砚雕设计的重要因素,又是砚雕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综合体现,任何一件优秀端砚的创作都离不开它们。
的确,端砚美,很大程度上美在工艺。但再好的设计,最终都要依靠完美的工艺来实现。依据“因材施艺”的原则,砚雕应最大程度地保持砚石本身的自然美,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或深雕或浅刻,强化和提升砚石的自然美,甚至能“变有瑕为无瑕”,如把有石疵部分的砚材巧雕成波浪、山崖、砚池、瓜果藤蔓、山石云海等,以装饰美掩饰瑕疵,从而达到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这样的高标准对于砚雕工艺师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然而,就像唐代诗人李贺说的那样“端州石工巧如神”。这项口传身授1300余年的工艺,在砚雕工艺师的手上熟能生巧,发扬光大,似乎并没有什么难度。他们能成功地处理装饰图案和端砚形体的关系,以刀当笔,所描摹的客观对象往往具有灵活、概括和抽象的特点;能处理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之互相协调,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能适当添加个人感情,注意情景结合,使雕刻内容更加充实,更富感染力。
下面说说砚雕工艺的具体工序: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和配盒。
(一) 采石
采石看似简单,实则有许多讲究。如石脉的把握、质地的判断,都直接关系着端砚名贵与否。今天的端砚采石工序,和古代大同小异,都是手工开采,原因在于端溪石大多不抗震,机械破坏性大,不能代替手工,因而采石是一个集经验和智慧于一身的高难度工序。例如,寻找石脉的时候,如果看不清石壁,看不准石脉,就擅自动手,很可能会浪费好砚材。特别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有时可能出现石壁断层,必须一块块地凿下上层石壁,再根据石脉的走向寻找石源。这要求采石工必须掌握砚石生长的规律,顺藤摸瓜,才能有较大收获。
采石工人所使用的工具,必备的有三四十把,其中以凿为主。不同的地方使用不同的工具,以尽量保住砚材的完整。那些大小不一,粗细不均的刀具,每天都要被修理或磨砺,以备所需。
(二)维料
维料这道工序的作用在于对砚石各部分进行取舍,所依照的原则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留取“石肉”时将有瑕疵、裂痕或烂石、石皮、顶板、底板统统去掉。取出的“石肉”也分等级:润而纯净无瑕者为特级,稍次者为甲级,再次者为乙级。这个过程主要凭借个人经验,内行的维料石工甚至能够“看穿石”,预测表层看不到的石品花纹,如石眼、鱼脑冻、蕉叶白等。
(三)制璞
砚台必有发墨砚池(墨堂),如果没有它,砚石就只是“石”而非“砚”了。砚璞形式多样,天然形、蛋形、长方形、方形、圆形、金钟形、兰亭式、太史式等。制璞者在雕刻之前,要先仔细端详,计划好砚池的所在。通常砚池也是砚石石质最好的地方,不但雕刻围绕它来展开,甚至还决定着整块砚的优劣。
(四)雕刻
端砚的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最能体现工艺美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精雕细刻”。这个过程处理得当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因而,雕刻工艺师完成一件砚雕作品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绘画,都要经历构思——立意——创作三个步骤,还要考虑雕刻技法(深刀、浅刀、细刻、线刻、镂空)等因素。当然,雕刻技法和刀法的选择,由题材和砚形来决定。如要表现刚健豪放的形象,多采取深刀、粗线雕刻,凸显高浮雕效果;要表现精致古朴、细腻含蓄的,则浅刀为主,深刀为辅。总之,最后的效果要达到线条清晰,图案灵动,和谐天成的程度。
(五)磨光
砚石磨光目的在于磨去凿口、刀路,需使用滑石、幼砂纸反复磨滑,直至砚台手感光滑为止。之后还要“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再做褪墨处理。砚石磨光的好坏,直接影响砚石的品相及使用效果。人们选择端砚时,除了以水湿石察看石色,鉴赏石质和石品花纹外,还常用手按摸砚堂(所谓手感),看是否细腻润滑,这些都与砚石磨光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六)配盒
一件商品离不开包装,且包装的好坏决定着商品附加值的多少。端砚作为现代人交流送礼的良好文化商品,也只有在配上名贵的砚盒之后,才能彰显品位。加之砚盒还能防尘、保护砚石不易损坏,给端砚配盒这件事也就于商于功都十分必要了。
砚盒形式多样,主要有木匣,漆匣,纸匣,锦匣,石匣,金属匣等几种。砚盒要硬度适宜,耐潮湿,若是木盒,用料一般选用硬木,如紫檀、酸枝、楠木等,不但选料讲究,而且经过仔细打磨和雕刻过的砚盒本身就可称得上是一件艺术品了,有的漆匣盖上还采用描金,螺钿镶嵌,金银丝镶嵌,刻画书画等多种制作工艺。漆端砚匣的制作名家有清代初期扬州髹漆名手卢映之、卢葵生祖孙。他们以优质的木材制成端砚匣,内壁也用推光漆髹,以防匣内水气涨裂端砚匣。此外,纸匣,锦匣只能起到色彩装潢的作用,往往做成匣外的套匣。对于砚盒的外形,就像乾隆皇帝收藏文物的“百什件”箱子一样,一般呈普通长方形,但里面却是为某块端砚量身订造。为方便移动端砚或洗涤,砚盒下方还安置了“豹脚”,既装饰又实用。
如今,当机器大生产在许多领域展现出它的先进性,砚雕这项传承了1300余年的古老技艺,仍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着,肇庆不但形成了“拜师节”的民俗文化,每年还举行“中国端砚文化节”,砚雕的内涵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甚至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尚砚习俗。
参考文献:
1、 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中华书局,1985年4月第一版,2006年3月。
2、参见《“端砚制作技艺”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会发言摘要》,《肇庆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7卷第3期,第18页。